《汕头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万物逆旅 从容过客

   期次:第406、407期      查看:79   

  鲁迅先生在他的《立论》一文中写道:“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人固有一死,死亡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偏偏人们大多不愿意直面,谈之色变。传说中勾魂索命的要么就是面目狰狞的牛头马面,要么就是穿黑斗篷执镰刀的死神,无一不是可怖的死亡概念的具象化。
  周五的思修课上,老师以《向死之思》为题讲授。彼时窗外北风呼啸,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寒意逼人。目光洞穿白板,仿佛可以透视那个冰冷寂静的永恒国度。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于死亡的思考。“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一直是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佛家宣扬六道轮回;儒家避谈鬼神,“未知生,焉知死”;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塞内说“人生不断学习生存,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每个人都需要一次次看透生活的本质,一次次学习死亡,才能好好的生存下去”……飞升也好,堕地也罢,人们幻想出一个个彼岸世界,作为死后的归宿。拥有像庄子那样豁达的生死观,妻子逝去“鼓盆而歌”,自己死前拒绝厚葬,欲“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的人毕竟是少数。
  如此达观,不是视人命如草芥,冷漠至麻木,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求,坦然面对人生旅途的终点。
  当生命之火熄灭,在分解者的作用下,一切尘归尘,土归土,留下的印迹亦随岁月洪流冲刷,渐渐淡去,却有另一种方式传承、延续。捐赠遗体用于器官移植、医学研究,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最后一刻放大。
  落红一地,化作春泥。
13新闻 钟咏

汕头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582次访问,全刊已有14628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