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意何以公共?

   期次:第432期      查看:138   


  1月8日,第五届南方“公共艺术节”的主论坛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演讲厅举行。本次“公共艺术节”主论坛以“公共诗意”为题,邀请了靳埭强、王明贤、翁剑青、樊林、韩湛宁、韩然、周力、夏循祥、陈晓阳、刘静、卢远良、马涛、张宇等多位在文化艺术领域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通过多维对话,在不同属性空间的实践/观察的案例中,探讨“公共诗意”的意义所在。
  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教授与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主任张宇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同时也回顾了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近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
  论坛的第一部分由广州美术学院樊林教授主持。她首先谈到:我们现在每年到处都有艺术节,但有核心、有力度、有讨论深度的艺术节,实际上是需要坚持和不断思考的。随后,广州美术学院的陈晓阳博士、中山大学的夏循祥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明贤先生,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享了对公共艺术、乃至对公共诗意的理解。其中,陈晓阳博士以“溪山行旅”为题,分享了她近年来在广东从化地区实践和策划的源美术馆计划,讲述了村民与艺术家、以及公共艺术的可能性;夏循祥博士以一个社会人类学家的角度,通过在香港利东街的田野调查,解读了日常艺术实践与城市变迁的关系;王明贤先生多年以来一直在关注中国中青年建筑师的发展,同时以“城市中的自然与诗意”为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下午的论坛由张宇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公共艺术节”的发展历史,接着他提出了公共艺术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尤其是今年的“公共艺术节”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挑战;他认为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由樊林教授以“谁是公共艺术的共同体”
  为题,展开阐述了她近几年来的社会观察。她用“双向激发”来阐述艺术家和空间场域之间的关系,也探讨了有关艺术创作和输出的问题。
  随后进行的自由发言环节,北京大学的翁剑青教授认为“公共诗意”的内涵在于人们能够借助于生命个体,对于现实情景的某种超越、或者是一种想象,去构筑一种可以被公众关注或分享的情感经验。他认为这是当代艺术在日常生活以及公共领域的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有助于公众去关注彼此的存在,和彼此精神的向往,从而可以使得我们平凡乃至平庸的现实生活变得富有意义和光彩。
  深圳著名设计师韩湛宁先生谈到,今天的设计和艺术之间已经打通了边界,他自己也试图在工作中把设计和公共艺术、绘画甚至文学结合起来。这两年他也做了大量的文学活动、展览,还有很多其他与设计无关的事情。所以今天有关公共诗意的课题研讨,实际上是让我们去探讨非常私人化的艺术和诗意,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通过展览、论坛,甚至通过设计的形式来传递。
  第五届南方“公共艺术节”艺术总监马涛老师谈到在本届“公共艺术节”开始策划时,所提到的从公共艺术的概念延伸到 “公共诗意”,把“艺术”置换成“诗意”一词。他觉得这其中存在逻辑上的关系,因为诗意和艺术有某些共通之处,但两者的概念却是在变化之中的。
  《中国公共艺术年鉴》编辑卢远良先生谈到他在参与编辑年鉴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种类型的公共艺术的发展。而在梳理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实际问题。他期待未来有关公共艺术的话语,不管以什么方式,能够在中国大幅度地蔓延出来。公共艺术是动态的,倘若这种话语本身能够蔓延开,将有助于我们解决某些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令人期待的华润置地南方公共艺术基金的颁奖仪式也在同日下午举行。华润置地汕头公司总经理金舸先生在致辞中谈道:“毫无疑问,公共艺术需要更多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极大地丰富城市人文;民众在公共空间或商业空间中的艺术体验及互动过程,是我们与大众共同塑造城市品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为城市打造更具人文艺术内涵的人居生活方式的过程。”

汕头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407次访问,全刊已有146488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