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行走在大学边缘

   期次:第341期      查看:51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 大学四年的生活即将谢幕。回想四年 大学生活历程,不禁感慨万千。每到 这个时候,悠闲了将近四年的同学们 就开始忙碌起来,找工作的找工作, 写论文的写论文。也许,只有在这个 时候,同学们的感觉才是比较“充实” 的。
  作为教育系的学生,我不禁又思 考起大学来。大学何为?学了四年的 教育学,这一问却突然把我难住了。 是啊,到底什么是大学?大学的本质 究竟是什么?更进一步追问,我们有 真正的大学吗?突然想起钱老之问 来: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 杰出的人才?
  直面钱老之问,直击教育之殇。 钱学森之问,不仅寄托了整个中华民 族的忧思和牵挂,更留给了教育界同 仁不容回避的自省与反思。尽管建国 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对 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几乎无人满 意。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目前的教 育现状也不满意,因而才有不断尝试 的各种改革,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 面对盘根错节的矛盾,教育工作千头 万绪。
  我们很多教育改革措施从某种 程度上说,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诸如,大学教学质量下降了,那就来 个质量工程吧;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了,那就来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吧;大学官僚化严重了,那就来个去 行政化吧……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 治标不治本,到最后连“标”也治不了 了。也许,有人会说,改革总得小处着 眼,总不能搞休克疗法吧。没错。但我 们总不能老在原本就不合理的制度 上小修小补。
  不梳理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任何一个措施和办法都只能 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中。 改革难有成效,正在于舍本逐末,没 有直面体制弊端的勇气。只有抓住牛 鼻子、理清问题的脉络,才能真正治 本。
  董云川先生将世界分为三个场 域:官场、商场和学场。每个场域都遵 循着不同的原则。官场以权力最大化 作为追求,商场以利润最大化为追 求,而学场则以真理为追求,无条件 追求真理。大学何为?大学乃是学术 共同体。“大学就是年轻人在教师的 引导下自由的过知识生活的地方”。 大学产生源于人类对高深知识的无 条件追求的生命冲动。由于对高深知 识的求索,一群人聚在一起,制定相 应的游戏规则,慢慢的就演变成了今 天的大学。我们对于梅贻琦关于“大 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观点耳 熟能详,然而很少有人明白其中的奥 义。大学并非大楼,大学存在于大师 的精神影像之中。“大学首先是一种 知识生活,大学的根柢乃在于一种以 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心灵生活,一种生 命活动。(刘铁芳《保守与开放之间的 大学精神》)”
  我国的大学是在近代西学东渐 中引进来的。可是,我们学到了大学 的形式与外表,却没有学到大学的灵 魂。在外观上,在硬件设施上,我们某 些大学好不得了,然而,大学精神并 没有随着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生长 起来。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所大 学与真正的大学是那么的近,与大学 精神近在咫尺,或者说,大学精神已 然萌芽,那就是蔡元培主政时的北京 大学。然而,遗憾的是,从那之后我们 似乎就放弃了对大学精神的求索。大 学变成的官场的延伸,或者简直就是 官场,学术场域的逻辑演变成权力的 逻辑。我们呼吁给大学更多的自主 权,但是,这些自主权放到大学中谁 的手上?谁能够真正代表大学自身的 切身利益?
  所以,回到钱学森之问上来。为 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 人才?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 大学,或者说只有大学之形而无大学 之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其实一 直行走在大学的边缘,尽管曾经有一 段时间我们离“大学”如此之近,却遗 憾地擦肩而过。我们置身大学之中, 却不一定融入了大学,如果我们的心 灵世界始终游离在大学精神之外,我 们不过在这里匆忙走过一遭,获得一 纸文凭,却并没有真正感受过大学精 神的洗礼。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人才?哦,明白了,原来我们一 直行走在大学边缘……
(文/11级高教所研 毛金德 图/10新闻 张珣)

汕头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72次访问,全刊已有146483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