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自我·苦难·家园

——读《寻找家园》有感
   期次:第341期      查看:85   

  看完了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后, 我思考了很多,我想到了苦难、自我、 家园、希望、孤独等等。想到的太多, 想写的也太多,但最想写的还是自 我,苦难与家园。
  在《寻找家园》里面,作者有自已 的思考,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会认 真思考再决定要不要做,没想到,这 却显得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从而 引起了别人对高尔泰的批判,即使那 些人并没有证据证明高尔泰有罪。那 时候不管看什么大字报,高尔泰都不 表态,别人叫他帮忙抄大字报,他也 不帮忙,别人拿出呼吁书要他签名他 也拒绝,他想,他不沾这个边。在整个 过程,他自始至终,一直未发,一个字 也没写。想不到第一个被揪出来的右 派分子,就是他。
  所以一直是“局外人”角色的高 尔泰却以这种方式成为一个参与者。 从头到尾。
  那时候,每个人都害怕假如自己 不先批斗别人,就会被别人批斗,所 以他们都是不加思考地加害别人,他 们都没有自我,没有思考,结果回过 头来,他们加害的是他们的家人,是 他们自己,在一个国家与历史的悲剧 中,谁都无法逃过,成为幸运者。
  那时候人们自我的迷失,造成了 作者的苦难,最后让作者后半辈子一 直在寻找自己内心的家园。其实纵观 历史,横看世界各国,哪一个不是如 此?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集中营进 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那时候在集中 营工作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自 我,不会思考,被德国的领导者所利 用,只有这些迷失了自我的人才会很 听领导的话受他们利用。他们只在乎 是否有工作,是否有认真完成工作任 务,这样的人,可恨,可悲,也可怜。
  高尔泰一直是一个有独立思考 有自我的人,自我让高尔泰被打成右 派分子,被人批斗,甚至后来被流放。 但是自我也让高尔泰在艰苦的环境 中仍坚持学习作画,后来并被在兰州 结识的干部将其调走作画才保住性 命。自我更造就了高尔泰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成为一个美学家,在后来 成为引导人们反思历史,反思社会, 反思自己的伟大人物。他说,“希望大 家都能以真我面对世界,给自己营造 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相信这些 小小空间,最终会连成一片。”
  自我的普遍缺失造就了中国那 时候的悲剧,给无数知识分子带来了 苦难,但是在苦难面前,很多人也跟 着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但是高 尔泰却不一样,他一直在反思这个社 会。他只想在天地间舒展四肢,大写 一个“人”字,获得应有的尊严。
  就是这样的自我使高尔泰与其 他受害者分别开来。也使高尔泰在这 样的苦难面前仍然没有屈服,仍然在 努力地寻找着梦想中的理想家园。
  “家园”可以用“故乡”替换,也可 以用“家”替换,但无论是哪一个,对 高尔泰而言,都是伤痛大于快乐,回 忆不如遗忘的。半个世纪后,高尔泰 终于回到高淳,但他却有了疑惑,“我 在那里生活过”,“那里还是我生活过 的地方吗?”两种状态是对现实最真 实的回馈。也难怪高尔泰会对茨林说 出“在这个世界我没有故乡,也没有 祖国”的话,寻找家园,家园在那里, 却不是自己要找的那一个,是最残酷 的真实。现实的家园与理想的家园相 距太远,让高尔泰后来只能到外国去 生活。但是他仍努力地寻找那个属于 自己的家园,即使是远在美国,他也 说:“我至今认得那些星星,记得它们 的故事。它们也出现在北美的天空。 看到它们,我就想起母亲。”高尔泰这 时寻找的更多是精神的家园。精神的 家园是在自己的回忆里,在自己的梦 里,在自己的心里的,即使他远在美 国,那又如何。这个家园可以永远陪 伴他,给予他力量,给予他希望。
  只要有梦,一切都在;只要有家, 一切都好。愿高尔泰能找到他自己的 精神家园。愿我们都能成为有自我的 人,勇于面对苦难,最终找到自己的 精神家园。(11新闻 欧冬丽)

汕头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69次访问,全刊已有146481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