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乘风而行

摘要:乘风而行   40年,几乎是人生八十的一半时间,多么 的宝贵。而改革开放以来的这40年,对我来 说,尤其珍贵。尽管道路笔直简单:40年,4所 大学。  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春风初度, 我正好赶上了。本来已写了“决心书”要扎根 雷州半岛林场一辈子,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 风却把我送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好风凭借 力,送我上青云”,我也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 遇,一口气就在中大“沕 ”(潜泳)了7年,直到 获得了硕士学位。我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 车,在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的列车上,开始了 我的人生旅程。  我回到家乡新办的汕头大学!这又是另 外一股春风把我吹回家乡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几 位热心家乡教育文化事业的前辈———吴南生 同志、香港爱国侨领庄世平先生和香港著名 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发起筹建汕头大学。1983 年,汕头大学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那时候,汕 头大学亟需教师!我在中大读研3年期间,汕 头大学中文系的党总支书记沈茂勋老师 (后 来升任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和学校人事处 的处长居然来了4次,动员我到汕头大学工 作。最令我感动并使我下定决心回汕的是,吴 南生同志居然让秘书联系了一部分潮汕籍的 硕士生,在一个周末到他办公室喝茶聊天。去 了以后才知道,聊天的话题之一是动员大家 回汕头大学工作。我记得,吴老话说得亲切又 在理儿,那就是李嘉诚先生有钱出钱,你们年 轻人应该有力出力,回家乡帮助建设刚刚新 办的汕头大学。而且,新兴办的大学,正是后 生仔(年轻人)的用武之地,容易脱颖而出。  就这样,我在汕头大学服务了19年。刚刚 创立的汕头大学一派热气腾腾、改革开放的 新气象。我没有助教过渡期,第一学期就直接 独立上专业课 《语言学概论》和 《汉语方言 学》,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好评如潮。同 时,我的潮汕方言调查的田野工作开展得顺 风顺水,科研成果井喷。在短短的8年里,我主 持并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了 《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等著作,在语言学权 威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1994年,是我丰 收的一年:《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获得广东 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潮汕方言 语法研究”系列论文获得中国社科院青年语 言学家奖(吕叔湘奖),同年还获得“汕头市青 年十杰”称号。1995年,我最具人气的著作《普 通话对照·新编潮州音字典》出版,成了当时 的畅销书。同年年底,38岁的我评上了教授职 称,在当时,算是很年轻的教授了。而我工作 所在的中文系也成为汕大第一批有硕士学位 授予权的单位。汕头大学这棵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新栽的苹果树,也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 露滋润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感恩汕头大学和家乡父老对我的培养和 支持,使我接地气的教学和研究能够登上大 雅之堂。尤其是汕头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成 果、没有论资排辈的宽松而又科学的校园文 化环境,给了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条件和机会。  2002年夏至2003年夏,我受省委组织部 委派,到悉尼大学进修,学习高等教育管理 学,回来后被安排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作。  6年后的2010年,上级组织又找我谈话: 你家乡的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换届,需要你回 去。“你是潮汕人,又是研究潮汕方言的,又当 过两所学校的副校长,有条件有能力当好韩 师的校长,你不回去谁回去?”我最怕人家给 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其实,自己心灵 深处也总有一种深厚的莫名的感情,说家乡 情结也好,说感恩回报也好,总觉得真的是 “你不回去谁回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 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名句, 当年过花甲时再吟诵之,真的是感悟殊深!  于是,2010年春天,韩江两岸的木棉花和 韩师田径场长廊的炮仗花怒放的季节,乘着 和煦的春风,我再次从羊城回到生我养我的 家乡来了。  回首这40年走过的路,我是全程沐浴着 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过来的。我最深刻的体会 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越来越美好 的幸福生活,我个人就是顺应改革开放的潮 流而获得成绩和进步的一位公民、一介书生。林伦伦教授

暖阳荷池

摘要:暖阳荷池   早过了立冬,又过了小) ,倘在北方,应已是萧冷异常吧?而在此间,却依然可享那无限的暖阳。真好,身在南国,得此妙处。  早间照旧去的荷池,在校大礼堂旁。因是清晨,还是有些许寒凉,到那儿的人也是寥寥。只在大礼堂边的林荫道,有那么几位老先生,大多着宽松的白衣,施施然地耍着太极。我却顾不得驻足欣赏,匆匆前行,进了荷池,溜过池边小径,转过池上小桥,便到了我寻常去的池中小岛。  说是岛,实在论起来,只不过是当时人们挖掘这片人工荷池时特意在池中垒砌的土堆,姑且算是岛吧!岛的两头都有桥,连着两边的池岸。一座是我刚然转过的,桥身弯折,桥面平整,而另一座则是白色的小拱桥,小则小,但还精致。沿岛的边缘,杂植着些树,究竟几棵,我没细数。总之是只荫蔽了它们近旁的几张石条凳和池里的几角池水。  拣条临水的石凳,卸下背包,撂放一旁。手间捧着要背记的书卷,眼里却望着前边的池水默然出神。来汕大已三载有余,至于荷池,往常是极少来逛的。荷池虽不大,但弯弯曲曲地被池上的几座桥截分成几个湖面,一眼望不尽。须得绕着池走,方可见着它全貌。而我面前的这一湾湖面,却是里头最阔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诗中那一派荷叶摇曳的葱翠,在这儿的荷池是无可体会的。虽名荷池,荷却不多,只在池中东一簇,西一堆零零星星地种着那么几蓬。  因种的是睡莲,叶子一律平贴水中,可没处去“一一风荷举”,到了这般季节,它们也都失去夏日时的浓绿。若非中间拱出水面的荷花,打远看,没准还以为是团团漂浮的杂草。  荷不多,更多的是眼前这一池子的水。池水算不得清冽,除非池里的鱼自个儿起来翻身冒泡,否则是没法瞧见它们身影的。漫过荷叶在上边汇成的积水也比不得露珠般晶莹剔透。而抬眼望去,对面是另一座跨池而过的桥。桥中间斜对着的池岸是一座亭,绿树掩隐之下,只见着亭柱和几面檐角。邻着桥和亭的水面之上,种的荷是最多的,大抵是为着入行人的眼罢。湖面不甚开阔,没法给人浩淼之感。所幸的还是那些荷花,在这寒凉的初冬清晨,不曾“荷尽已无擎雨盖”,反以难得的勇毅,肆意绽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欣喜。  这么看着,不知不觉,太阳已慢慢升高,阳光斜照,整个荷池好似换了种气氛。先是遥对的桥栏和亭柱,镀上了一层水影,应着池水的漾动,似烛火般影影幢幢,又宛似长了生命一样;再是池边那杂乱排布的圆滚滚的石头,是一头头粘着黄泥的小猪,浴着阳光,悠然酣眠,透着那么自在和安详;最妙的还应属远边盛放的荷花,在阳光下,也显出别样的风华。因隔得远,更见其独到气质:凌波玉立,何惧凉风,众芳芜秽,彼独铮铮,“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可算是对其再贴切的写照不过了。  随阳光的升高,稍稍暗淡的池水渐渐明朗起来。从远边到近旁的湖面,波光粼粼,晃晃悠悠地推搡而来。平 远望去,好似有群小鱼嬉戏其间,又如里头下紧着密密细 雨,但只见雨点不见雨丝而已。风来了,风助水行,揭起一 道道弧形扇状的波纹,顺着风向,“刷刷”地直往岸上移 去,倘逆着池里原有的水势,两下相激,便碎成波光万千, 熠熠夺目。池边的紫荆花树,时时被风拂落些花来,三三 两两,无声无息地,有落到岸边的草地的,也有旋着坠在 池中的。池中的荷花对于这风却是不大在意的,顶多微微 地掀翻几下花瓣,即便是波纹到了它们跟前,也被外围平 铺水中的荷叶驱散,因之,荷花中的水面总是那样的娴 静。  四下里活泛开来了。越来越多的鸟儿被阳光从窝里 唤醒,顾不得梳洗,便忙不迭地赶来凑热闹。鸟声从四周 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梢、枝头传来,不同的音符,不 同的旋律,却听不到有所间断的时候。不时地,池上也有 鸟儿飞过,有的似也行色匆匆,箭也似地飞掠而去,倏尔 便隐没在对面繁茂的枝叶之间;有的却好戏耍,先得在池 的上空快速地挥摇着翅膀悬停下来,而后便敛上向池里 俯冲下去,眼瞅着要跌落水中,它才不慌不忙地振翅,飞 离;有的则是极有趣的水鸟,冒冒失失地,“扑楞楞”地便 往池里闯,落水后还余兴未歇,非得扑打几下水面,而后 才快活地在水中浮游,好不神气!然而,鸟儿们这番热闹 的表演并没有冷落荷花,相反地,喜鹊儿常常停落在荷叶 上面,四处巡走,觅食那儿的虫子。  这时候,来荷池的人也渐渐多了。对面的亭子里,人 们在里头聊天谈笑;池边的石头、石凳有三两个同学捧书 高声朗读;池边小径、池上小桥的人们或停下来晨练,或 悠悠地散着步。而那紫荆花树之下,则传来一段曲声,那 是有人在练着葫芦丝,呜呜咽咽地,听来吹得不甚娴熟, 但要是放在夜间,倒也能显出些幽凄来。  离开的时候,特意地在桥上停住了会。恰好,对面有 位老先生踩着车过来,到了我旁边,也停了下来,眼睛眯 缝着,探看着这一派荷池。看罢了会,他踩车到了小岛,把 车停下,自个儿踱到岛边,又那么深情地贪看着。也许他 也看着了吧,看着那绫波,那俏荷,那戏耍的鸟儿,那飘散 的落花……袁中郎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 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大概也与此 公仿似吧。  一直看着他最后踩车过了小拱桥离去,我方才离开 荷池。走在路上,忽地想起川端康成《花未眠》里的句子 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当初看了,不得真感, 而今看罢这暖阳的荷池,倒真佩服起作者来了。不错的, 这话。  后记:居汕三年余,也算历了一些地方,只算得是去 游逛,过后便已忘怀。自认不善写散文,也很少写。这几日 呆在荷池,环眼四顾,潜心沉思,倒有所得。早间去荷池的 时候,也看着一位老太太,捧着个桶,颤巍巍地到池边将 桶里的东西往池里倒去,而后便呆立良久,望着刚刚倒东 西的地方出神。好一会儿,起身要走,又在池边的树下,双 手合十,默默祷祝。我隔得远,看不真切,而看她的举动, 大概她是在放生什么吧,看来这池子又添新成员了。木山2010年12月2日至4日于汕大摄影 18新闻 章海川

汕头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8791次访问,全刊已有1453279次访问